党建特色

“四强化三面向”支部工作法

      2025年05月19日 22:41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第六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运用“四强化三面向”工作法,注重从“理论学习、主责主业、工作联动、宣讲能力”四个方面强化自身建设,切实做到“面向学生、面向教师、面向基层”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播种机”和“宣传队”,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基层落地生根,为凝聚起新时代新征程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作出贡献。

坚持“四个强化”,全面提升党员政治和宣讲能力水平

支部深刻认识自身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和宣讲方面的重要阵地作用,始终强调支部党员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的排头兵必须先学一步、学深一点,通过实施“四个强化”工程,不断提升党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一是强化理论学习。支部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体系,努力做到原原本本学、融会贯通学、对标对表学、联系实际学,支部凝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维导图,实现学习内容系统化、逻辑化、结构化,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红色主题实践等,推动党员全覆盖深化理论学习,党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有了极大提升;二是强化主责主业。支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充分了解受众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备课和教案撰写工作,切实让每一位党员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氛围活跃。一年来,支部开展集体备课20余次,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辅导用书1部,录制线上视频课程20余课时,编制“脱贫攻坚”主题线上VR实验教学项目1项;三是强化工作联动。支部重视与学校和地方基层党支部的协同配合,实现交流互动、资源共享、协同提升。一年来,与财税学院、统计学院、国际商学院等教师支部开展“同心圆”联学活动3场,联合编写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手册3部,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开展结对学习活动3场,与温江大学城社区党委成为合作共建单位;四是强化宣讲能力。常态化开展教学观摩和宣讲工作交流会,支持党员参考各类思政课教学竞赛和教学技能学习活动,全面提升支部党员的宣讲能力,增强宣讲内容的政治性、权威性、理论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组织支部党员积极参加四川省“精彩一课”讲课比赛、“学习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全省高校理论宣讲选拔赛决赛等竞赛,并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切实把党员培养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信仰者”“实践者”“传递者”。


“同心圆”联学联动

集体备课

坚持“三个面向”,切实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

支部始终将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职责使命扛在肩上,坚持“三个面向”理念,为学校师生和基层干部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宣讲服务。一是面向学生宣讲。除了认真开展思政课堂讲授外,支部鼓励党员主动通过为学生讲党课、专题宣讲、参加主题团体党日活动,以及提供“一对一”答疑等方式,助力全面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进”工作实效。一年来,支部党员共计为学生讲授党课、开展专题宣讲70余场,线上线下结合为300余名学生提供“一对一”答疑;二是面向教师宣讲。一年来,支部积极选派党员为学校机关职能部门党支部、学院教师党支部开展专题宣讲20余场,与校内外多个教师党支部结对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交流活动,联合开展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和党建类课题立项5项。三是面向基层宣讲。支部与温江大学城社区、恒大城社区、丽晶港社区等开展结对共建,重点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内容展开面对面宣讲,与居民交流感想、分享体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居民乐意听、听得懂、能领会。支部还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与四川乡村振兴学院、温江区委统战部等联合开展面向农牧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宣讲,以“知行天下”教师实践、带领学生团队开展“三下乡”活动等为载体,深入农村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全国两会中关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解读,获得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教学宣讲


与温江柳城街道大学城社区党委结对共建

立足未来,支部将进一步巩固拓展工作法建设成效,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学习研究、宣讲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更大贡献。